中析研究所檢測中心
400-635-0567
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
公司地址:
北京市豐臺區航豐路8號院1號樓1層121[可寄樣]
投訴建議:
010-82491398
報告問題解答:
010-8646-0567
檢測領域:
成分分析,配方還原,食品檢測,藥品檢測,化妝品檢測,環境檢測,性能檢測,耐熱性檢測,安全性能檢測,水質檢測,氣體檢測,工業問題診斷,未知成分分析,塑料檢測,橡膠檢測,金屬元素檢測,礦石檢測,有毒有害檢測,土壤檢測,msds報告編寫等。
發布時間:2025-04-13
關鍵詞:保濕功效評價檢測
瀏覽次數:
來源:北京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
因業務調整,部分個人測試暫不接受委托,望見諒。
保濕功效評價檢測是化妝品、護膚品及醫用敷料研發領域的關鍵技術環節,通過科學量化手段驗證產品維持皮膚水分的能力。隨著消費者對護膚品功能需求的精細化發展,該檢測已成為企業產品開發、質量控制和功效宣稱的重要依據,也是監管部門進行市場監督的技術支撐。
皮膚水分含量測定:采用電容法或電導法測量角質層水分含量,數值直接反映即時保濕效果。測試時需控制環境溫濕度(溫度22±1℃,濕度50±5%),受試者需完成30分鐘環境適應。該指標適用于乳液、精華等吸收型產品的功效驗證。
經皮水分流失量(TEWL)檢測:通過開放式探頭測量表皮水分散失速率,評估產品對皮膚屏障功能的修復作用。檢測前需清潔測試部位并靜置15分鐘,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。該指標對修復類產品、醫用敷料的長期保濕效果評價具有特殊價值。
角質層水合狀態分析:運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(FTIR)檢測角質層中天然保濕因子(NMF)含量變化,可追蹤產品作用48小時后的持續性效果。該方法能區分甘油、透明質酸等不同保濕成分的作用機制。
該評價體系適用于膏霜、面膜、精華液等護膚品開發階段配方篩選,可對比不同濃度透明質酸、神經酰胺的保濕差異。在質量監控環節,企業可通過建立內部保濕基準值實施批次穩定性控制。對于宣稱"72小時長效保濕"、"修復皮膚屏障"等功能性產品,檢測數據是功效宣稱的法定依據。醫用領域則用于燒傷敷料、術后修復貼等醫療器械的保濕性能分級。
國家標準:GB/T 35843-2018《化妝品保濕功效評價指南》規定了體外法和活體法測試規程,要求活體測試樣本量≥30例,雙盲對照設計。QB/T 4256-2018《化妝品保濕功效評價體外測試法》詳細規范了膠原膜、纖維素膜等體外模型的建立方法。
國際標準:ISO 16128-2:2017《天然化妝品保濕指數測定》建立了天然成分產品的評價基準,ASTM E2935-13《體外皮膚模型保濕測試》規定了3D皮膚模型的培養和使用規范。
體外測試法:采用Franz擴散池系統,將人工皮膚模型置于37℃恒溫槽,通過稱重法測定12小時內的水分保持率。儀器組合包括:TK-12D型透皮擴散儀(上海鍇凱)、MS-H280-Pro磁力攪拌恒溫槽(大龍興創)。
活體測試法:應用Corneometer CM825(德國CK)電容式探頭測量皮膚介電常數,探頭壓力控制在3.5N±0.5N。配套使用Tewameter TM300(德國CK)進行TEWL檢測,儀器內置溫濕度補償算法可消除環境波動影響。
光學檢測法:Delfin MoistureMap SCIN002型近紅外成像系統可繪制皮膚水合度分布圖,空間分辨率達50μm,適用于面膜類產品的區域性保濕效果評估。
現代檢測技術正朝著多維度整合方向發展,某品牌實驗室已實現將皮膚彈性儀(Cutometer)、3D成像系統與保濕數據同步分析,構建產品保濕-修護-抗皺功效關聯模型。監管部門正在推進檢測數據區塊鏈存證系統建設,確保檢測報告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。隨著皮膚組學研究深入,未來可能建立基于特定生物標志物(如絲聚蛋白)的分子級保濕評價體系。